【摘要】教育教学需要注重课堂教育质量,激发学生学习兴趣,注重控制信息失真,充分发挥教师教学的主观能动性,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,增加教学“干货”。
【关键词】课堂教学 作业布置 引导学生
【中图分类号】G63 【文献标识码】A 【文章编号】2095-3089(2020)41-0038-03
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教学手段,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,掌握知识、增长技能、培养兴趣爱好、树立正确的“三观”。但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,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被动地接受。课堂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方共同的实践活动,教师主导作用必须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,适时反馈,及时矫正中体现出来。教师若不掌握良好的教学方法,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,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信息,就会出现“多”与“少”的反差,给老师造成错觉,回收一些错误信息,使课堂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。
信息失真常见的情况是:
一、预习口号喊的“多”,可操作性的题布置的“少”。
执教者都知道布置预习,告诉学生预习哪课(节),似乎是给学生下达了预习任务,可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积累与整合、感受与鉴赏、思考与领悟、应用与拓展、发现与创新上达到什么标准。学生处于混沌状态,使预习流于形式,可执教者认为学生预习的信息已经发出去了。这就使预习的信息失真了。
二、教师讲得“多”,学生听的“少”。
“满堂演”的教师只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,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就是完成教案。甚至某些所谓的“评优课”都讲成了“表演课”,教师按照自己课前设计好的教学方案去展开教学活动,老师何时讲解,讲什么;学生何时提问,问什么;由哪些同学提问,提问的先后顺序;提问问题用多长时间,老师解答用多长时间等,都被设计得“天衣无缝”。课堂成了“舞台”,教师是主角,少数学习好的学生是配角,大多数学生是“群众演员”,更多的学生只是“观众”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看到的是热热闹闹,看不到对学生思维出现阻碍时的点拨。
“满堂灌”的执教者甚至认为:只要我认真讲解,学生就能领会提高。于是便从题目讲到背景,从情节讲到人物,从主题思想讲到情感态度,从文言实词讲到文言虚词……教师不厌其烦,口干舌燥;学生听得索然无味,恹恹欲睡。教师事无巨细的讲解,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思维,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、积极性和灵活性,致使学生读“死”书的多,能灵活运用的少,可是老师认为学生听会了。这就造成了讲课信息失真。
三、教师作业留的“多”,学生认真对待的“少”。
“满堂演”搞了一些花架子,没有了随堂听课的领导、同行,热闹过去之后,还得进行“补课”,补班级中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的知识。“满堂讲”的课堂教学,四十五分钟时间,老师搞的是“一言堂”,由于担心课上讲不到,责任心驱使着,留了大量作业——作业题、练习题、达标题、检测题、补充练习题等等,向学生轮番轰炸。弟子们应接不暇,少数听话的学生认真对待以致焦头烂额;多数学生疲于应付:有的潦草、有的精简、有的拿别人的作业进行“参考”,实施作业大搬迁。搬迁之后大脑一片空白,一点印象都没有。可是执教者也弄不清楚哪些同学是自己做的,哪些同学是抄袭的。这就使作业信息失真了。
四、教师批改的“多”,学生改正的“少”。
由于留了大量的作业,执教者每天都在作业的“峡谷”中拼搏。熬红了双眼,判累了双肩,精批细改。可是批改后的作业,发到学生手中,主动改错的少之又少,简直是凤毛麟角,可是执教者认为学生的作业我已经全批全改了。这就使矫正落空。
由于“多”与“少”的反差,致使考试成绩出来之后,执教者陷入困惑之中,觉得自己都讲到了,学生怎么就不会呢?
目标教学犹如一剂灵丹妙药,能使执教者从困境中解脱出来。根据控制论原理,通过明确的课堂目标达到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有效控制,教师对学生的有效控制,学生对自己课堂学习的有效控制。教师将知识、能力、德育作为一个系统,使之相互作用,实现课堂整体优化。根据信息论中的反馈原理,课前预习、课堂导学、课后训练都能以目标为依据,形成闭合回路为师生双方提供各环节的反馈信息。使教师发出的信息能反馈,能矫正,避免失真,提高课堂效率。
我的具体做法是:
一、课前给学生分层次留明确的、可操作性的预习任务。
通过调查,发现新升入高一的学生,大部分同学认为语文预习就是读一读课文,小部分认为,得查一查字词。我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来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,且“授人以渔”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。《烛之武退秦师》是学生升入高一年级的第一篇课文。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明白预习什么?怎样预习。我给学生留的具体任务是:所有同学通读全文,圈点批注,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。通读后完成预习题
1.给下列加线字注音
A.秦军汜( )南 夜缒( )而出 佚( )之狐
B.共( )其乏困 若不阙( )秦 许君焦瑕( )
C.秦伯说( ) 杞( )子杨孙戍( )之
D.逢( )孫 微夫( )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,不知( )
2.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A.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 贰:两个
B.晋军函陵 军:驻军 C.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:增加
D.以乱易整,不武 易:代、换
3.找出没有通假字的一组( )
A.行李之往来 B.共其乏困
C.秦伯说,与郑人盟 D.失其所与,不知
4.下列加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( )
A.行李之往来,共其乏困 B.若舍郑以为东道主
C.以其无礼于晋,且贰于楚也 D.微夫人之力不及此
5.下列加线词语没有活用的一项( )
A.晋军函陵,秦军汜南 B.越国以鄙远
C.既东封郑 D.郑既知亡矣
6.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( )
A.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B.何厌之有
C.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.以其无礼于晋
上述预习题可量化、可操作。上述习题所有同学都要完成。以下是我分组、分层布置预习题(每组预习题A是基础题,B是提高题。基础题是必做题)让预习形式多样化,将知识型与趣味性融合起来。
一组同学掌握文学常识:A.《左传》简介、“春秋三传”B.先秦历史散文、史传散文。
二组同学掌握文化常识:A.解说烛之武、佚之狐的名字B.说一说自己姓的由来;举例说明a.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,b.以国别地名为姓,c.以官职或职务为姓,d.以动植物为姓, e.以数字为姓,f.少数民族的姓。
三组同学“解题”:A.题目中“退”、“师”的意思,“烛之武退秦师”的意思B.a.为什么退,b.如何退,c.结果怎样?
四组同学了解故事背景:A.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,B.绘制春秋时期形式简图,要注明秦、晋、郑、宋、齐、楚的位置,并说明强弱。提高性预习题有一定难度,学生必须通过查阅资料来完成,也更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。课下留的预习任务,课上必须检查,矫正,谨防预习流于形式。我的语文课有课前五分钟表演,每个学习小组派代表汇报表演,由三个课代表和我做评委,评出最佳小组。
二、把课堂还给学生,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参与,变“苦学”为“乐学”
创设情境是语文教学得天独厚的魅力,教师力求挖掘教材中健康、愉悦的情境去感染学生,使其产生强烈而积极的内心体验,从而把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的动机与需要,也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。语文学科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器官,创设教学情境,让学生在美感愉悦中自觉揣摩内涵。还以《烛之武退秦师》为例,我利用检查预习题的机会相机诱导,灵活讲解使学生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:
A.重点词语的音形义
1.且贰于楚也。 贰:从属二主
2.晋军函陵,秦军氾南。 军:驻扎
3.辞曰:臣之壮也,犹不如人。辞:推辞
4.若使烛之武见秦君,师必退。若:假如
5.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:使……敝,损害
6.行李之往来。 行李:出使的人
7.共其乏困。 共:通“供”,供給
8.且君尝为晋君赐矣。 赐:恩惠
9.朝济而夕设版焉。 济:渡河
10.又欲肆其西封。 肆:延伸、扩张
11.阙秦以利晋。 阙:侵损、削减
12.秦伯说。 说:通“悦”,高兴
13.微夫人之力不及此。 微:(如果)没有;夫:那
B.词类活用
1.使动用法
(1)烛之武退秦师 退:使……撤兵
(2)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:使……灭亡
(3)若不阙秦 阙:使……削弱
(4)阙秦以利晋 利:名词使动用法,使……获利
(5)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:使……敝,损害
2.名词活用为动词
晋军函陵,秦军汜南 军:名词作动词,驻军
3.意动用法
(1)越国以鄙远 鄙:名词意动,把……当作边邑
(2)即东封郑东 封:名词意动用法,以……为疆界
4.名词作状语
即东封郑 东:名词作状语,向东,在东边
5.形容词作动词
邻之厚,君之薄也 厚:薄,形容词作动词,变雄厚、变薄弱。
6.形容词作名词
共其乏困 乏困:形容词作名词,缺少的东西
7.动词作名词
且君尝为晋军赐矣 赐:恩惠
C.古今异义词
1.若舍郑以为东道主。
东道主 古义:东方道路上(招待过客)的主人;今义:请客的主人。
2.行李之往来。
行李 古义:出使的人;今义: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等。
3.共其乏困。
乏困 古义:缺少的东西;今义:疲劳。